歡迎來到網頁版國圖到你家

鹽月桃甫對後期印象派、野獸派等表現性畫風比較有共鳴,強調畫家的個性與自由表現。他對原住民主題情有獨鍾,多次探訪山林的原住民部落並收藏藝術文物,融入原住民文化特色於自己的創作中。這幅女子頭像迫近畫框邊緣,雖然沒有明顯的原住民服飾特色,但童顏般的臉龐、深邃的大眼睛,與他1936年台展《虹霓》、《女》的原住民女性形象類似,油彩厚塗與強調輪廓線的畫法也相當接近盧奧畫風。鹽月桃甫1930年代後期形塑理想的原住民意象,表現原住民少女純真的氣質。他戰前在台灣時期的作品因天災人禍而毀棄,極少數幸運地透過鹽月學生的保存,流傳至今,藉由這些小幅畫作提供我們想像他在台展時期的作品畫風。(節錄:黃琪惠/2015典藏展語音導覽) 鹽月桃甫(永野善吉)(1886-1954)日本九州宮崎縣出身,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畢業。1921年來台任教直至1946年返鄉,二十餘年間,除了擔任台北第一中學及台北高等學校的美術教師,特立獨行並推展自由創作的理念。鹽月熱情投入美術活動,除了長期擔任16次台灣美術官方展覽審查員,還在學校與畫塾指導學生,成為日本時代台灣西洋畫壇的重要領導人物。在台時期,鹽月桃甫特別偏愛台灣原住民的題材,無論個別肖像或大型祭典場面,都能準確傳達出藝術家對不同族群文化特色的深刻觀察。他特別深入研究泰雅族與排灣族,常以迅速粗獷的筆觸,紅、黑主色搭配其他繽紛色彩,突顯靈動的生命能量。可惜因為時代變局,目前留存作品十分稀少。 (文字來源:臺北市立美術館官網、Rti 中央廣播電臺 youtube頻道)


感謝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x臺北市立美術館授權上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