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網頁版國圖到你家

洪健榮教授一開講便先為「堪輿」一詞做了適當的詮解:「常用的名稱為風水,又名地理、形法、向法、卜宅、相宅、相墓、相地、青烏、陰陽之術,為傳統漢人社會擇定理想居葬處所以求福蔭的一套原理與與技術,也是上自帝王將相、下及庶民百姓普遍信仰的行為法則。」接著便導引大家認識歷代風水著作中最廣為人知的經典之作《葬書》,擷取該書精要為「得水、藏風、聚氣之地,即為理想的居葬處所--風水寶地」一語,進而以此為綱目,帶領大家進入歷史場域,分別以從「開臺進士」鄭用錫,以及施瓊芳、施士洁等通過科考進入仕途的臺灣典型官紳為例,探索傳統士紳如何透過傳統的風水信仰與地方社會產生連結,並藉以理解「風水」作為一種民俗現象與信仰客體,在社會實踐的層面上所具有的工具性、可操作性或是隨機選擇性。 洪教授利用諸多史料與實地踏查的圖像,詳細地為大家敘述十七世紀後期,當臺灣被納入大清帝國版圖之後,清廷如何藉由從傳統三大幹龍的風水論點,衍生出龍渡滄海、雞籠發祖之說,以強化臺海兩岸在地理與政治上的聯繫。而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知識菁英份子,如何巧妙在陰宅風水經營與孝道觀的落實中取得平衡。老師不但引經據典更藉由許多歷史小故事、臺灣俚諺,幫助大家理解風水文化在華人重視「追求福蔭」的觀念下,得以在臺灣傳統社會中紮根並傳承不息。最後,並提點大家,傳統官紳追求個人福蔭之餘,仍不忘回歸儒學的孝道觀念,期望藉由改良風水習俗的具體實踐方式,可以因勢而利導,達成移風易俗的效果。為時代、人民與社會帶來正面效益。


感謝國家圖書館授權上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