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網頁版國圖到你家

ICRT客家風情-發現客家之美 客家採茶劇團 客語概述: 客家戲又安做「採茶戲」,客家劇團就係講客个戲劇團。一般在神明生日或者重要慶典該時,做得看著「打採茶」,「打」就係演出,這句話係「做採茶戲」个意思。採茶戲盡輒用野臺戲个表演形式,劇情隨來隨逗、當生趣。 內容:客家劇團是以客語發音的戲劇團,分布在客家人口較多的地區,如桃園、新竹、苗栗等。「打採茶」的「打」是演出,「打採茶」意即演出客家戲。一般在神明誕辰或是重要慶典都可看見「打採茶」。演出形式從日治時期賣門票的內臺戲,到電臺的廣播劇團,再到最普遍的開放式外臺戲(或稱野臺戲),野臺戲演的是「活戲」,沒有臺詞、唱腔,由演員個人發揮。也有在文化中心或國家戲劇院售票演出,劇情因地制宜、變化萬千。 一齣完整的戲劇稱為「客家大戲」,從客家劇團的命名可略見其演出內涵,最普遍的是「歌劇團」,「日演正戲,夜演胡撇仔。」意即日戲以教忠教孝戲碼為主,夜戲則非常靈活多變化,唱腔加入閩南的歌仔戲或流行歌曲。「戲劇團」是以戲劇演出為主的劇團,另外,「三腳採茶戲團」顧名思義是以張三郎賣茶故事為主軸,「客家採茶劇團」是以客家採茶戲為主。「打採茶」採茶戲是在1920年代崛起,是桃竹苗客家重要的代表劇種。 文化部認定客家採茶戲具藝術價值且能充分反映族群及地方特色,將之列入表演藝術保存者,個人類有賴宜和、黃鳳珍、黃秀滿等人,團體類有「榮興客家採茶劇團」、「慶美園戲劇團」、「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」、「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」等。雖然老藝人逐漸凋零,但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於2001年成立客家戲學系,20年來持續培育一批批年輕藝精的演員,為客家採茶劇團注入新血,更帶來新希望。 語詞:棚頂 pangˇdangˋ、打採茶 daˋcaiˋcaˇ、採茶戲caiˋcaˇhi、野臺戲 dabˋpangˇ eˇ zo hi/ngoi toiˇ hi/iaˊtoiˇhi (直翻)


感謝客家委員會授權上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