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網頁版國圖到你家

ICRT客家風情-發現客家之美-客家纏花 纏花是傳統客家社會中一項非常特殊的民間工藝,造型結構看似複雜,但其實是將絲線纏繞在紙片上的技巧編製而成,在傳統社會中台灣北部客家人日常生活使用甚為廣泛,有製作成奘裝飾品、藝術品或莊嚴的桌供,來認識客家纏花吧。 纏花,顧名思義是「纏」起來的「花」,運用纏繞及環繞等技法,將絲線繞在紙片模型,最後做成裝飾用的假花。纏花結合了剪紙、編織、刺繡等技術,也是環保再利用的展現,更是婦女巧手的傳統工藝。纏花在早期北部客家莊非常流行,因為是將剩下的絲線纏繞成花,客家話稱為「纏花」或是「線花」、「春仔花」,春是取自客家話的「伸」音,剛好與「春天」的春同音。一般是做成花鳥、蝴蝶、草蟲等圖案,象徵富貴吉祥、多子多孫。新娘在結婚當天將纏花插在頭上當裝飾,特別能表現出新娘的嬌媚與喜氣。 客家纏花造型繁複多樣,除了當生活上的小件裝飾品,也可將纏花組合排列好後放入小玻璃櫥窗裡面,再擺放到供桌上當成清供品。纏花甚至可當成燈飾,主體的花瓶和宮燈底部或周圍加上纏花的流蘇綴飾,有歲歲平安的寓意。客家纏花在色彩方面大量使用明亮、豔麗的絲線,呈現出客家女性內心對裝飾藝術的奔放熱情。    纏花因其做工細緻,需靠極好的眼力、手力、美感設計完成,無法量化生產,目前為止都還停留在藝師傳承。陳惠美老師是全臺第一位客家纏花技藝保存人,獲文化部登錄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「纏花工藝」技藝保存人。 語詞:纏花、裝飾品


感謝客家委員會授權上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