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網頁版國圖到你家

蘇教授為美國華盛頓大學(University of Washington)比較文學博士,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優聘教授、臺灣莎士比亞學會理事長、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、中華戲劇學會理事。蘇教授的主要研究興趣與專長為莎士比亞、西方劇場史、現代戲劇、劇場研究、表演研究、文化研究和文學理論與批評,並發表相關論文著述於國內外期刊。 蘇教授以一張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Google首頁紀念的圖來做為演講開場,請聽眾說看看此圖代表莎士比亞的哪些作品,接著介紹英國對於莎士比亞的重視程度: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使用38種語言演出莎士比亞的作品、2014年慶祝莎士比亞誕辰450週年活動,以及在2016年慶祝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活動,並指出今日主題《哈姆雷特》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受歡迎程度排行第一的作品。蘇教授以《哈姆雷特》故事梗概進入今日的主題,從「多樣的主題,多樣的悲劇人物」談論《哈姆雷特》之多元主題:鬼魂、謀殺、懸疑、政治、亂倫、情愛、女性情慾、復仇、間諜、瘋癲、武打、無辜少女之死……,並探討人生的各種問題。蘇教授藉由今日演講帶領聽眾進入數個悲劇角色的內心世界,探索他們內心深層的矛盾與糾結,各個角色的至情至性表現貫穿全劇。蘇教授以「To be, or not to be; that is the question:」這句名言來與聽眾探討如何詮釋或翻譯,並簡介莎士比亞的中文翻譯本。此外,劇本在口語的表達上,不同的朗誦方式,也呈現出該句不同的重點。蘇老師舉了幾段《哈姆雷特》劇中獨白,訴說角色內心想法,蘇教授先是生動地朗讀與翻譯,再藉由影片讓聽眾感受不同的詮釋方式。哈姆雷特因母親對父王的不忠的行為,改變他對女性的觀感,並用諷刺的言語與她的母親對話,蘇教授也提及根據精神分析理論,佛洛伊德認為戀母情結阻止了哈姆雷特對其叔父下手,而《哈姆雷特》主角本身的矛盾與猶豫不決正是他成為不朽角色的因素之一。講座最後以無辜少女之死─哈姆雷特的情人歐菲莉亞 (Ophelia)精神錯亂一幕作為結尾,並展示了藝術家對於歐菲莉亞 (Ophelia)此角色的想像描繪畫作。整場演說內容豐富,非常精彩,蘇教授與觀眾時有互動,除了講述也朗讀劇本,讓聽眾好像在看一場戲,更能感受角色的性情,同時也搭配影片播放,透過不同演員來詮釋哈姆雷特中的角色。


感謝國家圖書館授權上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