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網頁版國圖到你家

本系列的第四場次於12月23日下午2時在本館國際會議廳舉行,由黃涵榆老師主講「邪靈附身:從歷史到通俗文化」。冬日暖陽,聽眾參與踴躍。活動首先由本館曾堃賢主任主持開場,歡迎並介紹黃涵榆老師。黃老師為政治大學英國語文研究所碩士、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博士,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、臺灣人文學社理事長、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。黃老師的研究興趣與專長包含附魔、後人類、生命政治、精神分析、恐怖文學等,目前正在進行佔領運動與安那其(Anarchism,又譯無政府主義)的研究與撰寫計畫。 黃涵榆老師今日的演講,首先從「附魔」(demonic possession)的傳說、症狀、特性與三位元結構(附魔者、惡靈、驅魔師)開始講述,由此確立研究的跨領域性;接著介紹「驅魔」(exorcism)的概念、目的及驅魔儀式的生命政治與曖昧性;以及「惡魔學」(demonology),觀照不同時代想像惡魔的方式。黃老師由歷史上出現獵巫、除魅的宗教改革與啟蒙時代之社會背景,過渡至大眾文化裡的邪靈與附魔,及其視覺倫理。黃老師特別論及當代美國電影:《The Exorcist》(1973,譯作「大法師」)與《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》(2005,譯作「驅魔」)。電影《大法師》呈現種種驚悚畫面,反映70年代美國社會各種力量相互激盪,對於介入伊拉克地方、越戰、性解放等的集體恐懼,驅魔則代表保持「乾淨」,社會再次恢復控管狀態。另一電影《驅魔》,改編自1976年德國少女Anneliese Michel的真實案例,少女歷經四個多月的天主教驅魔儀式後身亡,期間沒有請求醫生或採取任何醫療措施,其雙親與神父遭起訴,最後被判緩刑。整場演說內容豐富,一氣呵成。黃老師以令人深思的提問作結:作為病痛敘述(illness narrative)的恐怖電影?不將健康、秩序視為理所當然,以病痛的觀點面對不成形體的他者.傾聽、理解其發出的聲音,儘管聲音可能很難被讀懂。演講結束後的問答時間,有多位聽眾提出深度提問,黃老師也一一回應。


感謝國家圖書館授權上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