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保淳:遊俠與刺客(2)
作者:講者:林保淳 | 分類:Celebrity Speech
授權單位:國家圖書館
0 0 7
一襲青衫跨上白馬,佩著長劍,奔馳在叢林幽徑,俊逸瀟灑的「俠客」形象一直是武俠小說裡最吸引人的風景之一!然而俠客是到底是鋤強扶弱的正義化身?還是仗勢欺人的草野莽夫?而歷史中的「遊俠」與「刺客」又是如何劃分?其性質、源流及特色為何?在在也都是文史學界長久以來關注的論題,眾說紛紜。
林教授首先引用段玉裁《說文解字》之語「俠之言夾也,夾者,持也。」從文字學角度詮釋「俠」字具有動作意涵,並舉《韓非子》最早明確提出「俠」的性質——「以武犯禁」,亦即韓非認為俠者具備「擁有足以違抗君權的私人武力」、「以個人的魅力(如義、信等)樹立名聲,吸引徒眾」、「以私人交誼置於國家安危之上」、以及「以暴力手段解決問題」等人格特質,顯見先秦法家對俠者存有貶抑之意。然而隨著時代遞嬗,歷史中俠客的形象也逐漸改觀。尤其司馬遷《史記》一書特別為「游俠」與「刺客」專立列傳,倡言遊俠與刺客具有「其言必信,其行必果,已諾必誠,不愛其軀,赴士之阸困,既已存亡死生矣,而不矜其能,羞伐其德。」及「救人於厄,振人不贍。仁者有乎?不既信,不倍言,義者有取焉。」等等的美德,大加肯定、表彰俠客的行徑。自此,俠客的歷史形象開始翻轉。而隨著唐代傳奇小說的發展,歷史與文學交融,俠客「任俠使氣」被視作一種寖漸消失的美德,躍入武俠小說的江湖場域,便一舉成為讀者心中推崇、景仰的不世英雄!